24.5.2017
晴報
為了與人交往時可以更有效率,我們的腦袋會根據過往的經驗,把身邊的人歸類,並冠以形形色色的標籤。然後我們對各種標籤的人作出自動化、不加思索的判斷。例如某同事很懶惰貪玩,他今天告病假必定是裝病的。某人外表冷酷不苟言笑,一定是一個冷漠無情的傢伙。某君極為好勝,大家一定要小心提防他,以免被不擇手段的他出賣。伴侶曾經背叛過自己,必定要時刻監視他。
相信大家並不會對上述類似的各種歸類和標籤感到陌生。我們慣性地憑經驗或記憶對身邊的人作出批判。這些批判很多時未能反映當下的現實,但我們已很快地作出行為或情感的反應,妨礙了溝通和相處,也影響了彼此的關係。
儘管這種分類或標籤法有時很有效率,亦能提高對人的防衞意識。但它們同時窒礙了我們對他人的客觀判斷,和重新認識不一樣的對方的機會。試試帶着初心來重新認識身邊的人吧!你或許會有新發現。
(本欄逢周三刊登)
撰文: 翁婉雯 香港心理學會臨床心理學組臨床心理學家 欄名: 心晴百態 Sourc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