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從從眾行為中覺醒

  • Writer: Samantha Yung
    Samantha Yung
  • Oct 24, 2024
  • 1 min read

24.10.2024


分享一個發生在診所裡的有趣實驗。每當鈴聲響起,候診室中的幾位演員便會站起來然後坐下。起初,真正的病人感到困惑,但隨著鈴聲的重複響起,病人們也開始模仿這些行為,儘管他們並不明白其中原因。這正是典型的從眾行為,即個人在群體中受到多數人思想或行動的影響,跟隨大眾的思想或行為,亦常被稱為「羊群效應」。


從眾行為往往源於我們對被接受和歸屬感的基本需求。我們從小就學會遵守家庭和社會規範,以獲得父母或同儕的接納,成為一個聽話的好孩子。要走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,往往需要莫大的勇氣。


有時,人們無意識地模仿並重複他人的行為,卻誤以為那是自己的選擇。在生活中,許多我們認為重要的事或很努力追求的東西,亦可能不是自己從心而發的選擇。只是看見大家都是如此,自己也希望和大家一樣。或是從小到大從家庭和社會中學習到的價值觀,讓我們追求著好像是「應該」過的「理想」生活。又或許是害怕錯過什麼,那種不安驅使人們盲目地去從眾。


你是否也在不經意間隨波逐流?你的行為是否真的符合自身的價值觀和需要呢?你是否滿意這樣的生活?你是否喜歡這樣的自己?通過這樣的反思,我們有機會從無意識中覺醒,真正掌握自己的生活。


撰文: 翁婉雯 原文刊於晴報

Recent Posts

See All
這一刻就是好時刻

18.6.2020 晴報 疫症初期,慧心說她最近沒有運動,擔心受感染。3個月過去了,她現在不太擔心疫情,但她說住所附近正進行修路工程,到公園要繞路,所以還未重拾慢跑的習慣,待路修好再去吧。細問之下,原來繞路只需十分鐘。 我問她︰「你不是想做運動嗎?」她尷尬地笑說︰「也是。」...

 
 
我們都是一樣的

14.8.2019 晴報 近期社會上的衝突不斷升溫。街頭以外,連家庭、學校、公司,甚至教會,也彷彿成了戰場。有家人、朋友因意見不同而反目,甚至惡言相向,亦有陌生人在網絡,甚至當面互相指罵,奮力捍衞自己所相信的「真理」。 作為心理學家,除了提供心理支援外,亦不忘提醒自己及身邊...

 
 
你的生活有足夠養份嗎?

17.4.2019 晴報 很多人每天營營役役生活,忙着應付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種要求。漸漸地,我們容易對這樣的生活模式感到麻木,身心長期受壓,不自覺地被捲入負面情緒的漩渦中,甚至引起各種身心反應。 想跳出機械式的生活和減少不加思索的行為模式,不妨檢視一下自己的生活模式和習慣,看...

 
 
bottom of page